轮指技法在经典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轮指技法在经典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摘要:本文初步分析探讨了轮指技法在几个经典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笔者在查阅、浏览了大量有关轮值技法文献,以及通过在钢琴上对轮指技法的实践与感受后,总结归纳了轮指技法在不同情况中的不同弹奏方法与不同表现意义。
同音重复又称重复音或者同音反复,从表现手法上说,它是旋律进行形态中的一种形式,富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效果,可以表现情绪的保持及语气的强调或肯定等音乐内容。
从钢琴技巧上说,同音重复是弹奏技巧中的一种,它既可以用同一手指弹奏,也可以更换手指进行。用同一手指弹奏同音反复,可以容易和准确地表现出力度强弱和速度快慢的差别。相比用同一手指弹奏同音重复,更换手指弹奏更常用一些,也更具技巧性。换手指弹奏同音重复时,手指的状态和音响效果很像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的“轮指”,因此同音重复的也叫做轮指技法。
贝多芬第57首奏鸣曲《f小调奏鸣曲》即《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在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中,低音部分大量运用了同音换指,可表现出作者对命运的不屈服与对生活的一种肯定态度。
这首钢琴独奏曲《钟》作于1830--1834年,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乐曲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模拟了悦耳的钟声,整首曲子辉煌华丽,运用相当难的钢琴技巧来表现。乐曲的第三部分的两个主题就运用了轮指技法,在第二主题中更能表现出这技巧的难度。第二主题轮指音型,前两个音是同音重复,第三个音为高八度的音程大跳,整体主题都用如此音型,以表现敲出清脆的钟声。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是1847年李斯特在深受匈牙利民族的影响的情况下所作的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作者在该曲中运用的轮指的方式表现了后者“弗里斯”,以达到轻快热烈的效果。
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九首完成于1915年,是为纪念肖邦而作。这首练习曲是一首偏重于反复音练习的曲子,故名为“反复音练习曲”。
在反复音组合上,该曲的反复音组合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一拍中的第一音由左手弹奏,其余音用右手弹奏;另一类是左右手按一音一换或两音一换均匀弹奏。
轮指技法的常用指序有二一指,三二一指,四三二一指或四三二指等。用轮指弹奏重复音的练习,目的是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以获得快速均匀、颗粒清晰的效果。因此,在弹奏的时候手指的动作一定要非常的敏捷灵活,下键和离键的速度都要尽可能快。这种弹奏技巧对钢琴本身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琴键有敏锐的反应和良好的弹性才能弹出好的效果。
右手弹奏的升C音上都用同音换指的形式,可用三二一指的弹奏指序,主旋律体现在左手的跳音旋律上。
右手为升C音的八度音程分解与同音换指的交替,也可用三二一指的轮指指序,左手为单音与的交替。
由于来自百度文库子运用轮指技法部分是轻快热烈的,因此在弹奏时既要保证快速,又要达到音的准确性的要求。
与传统练习曲的反复音组合形式相比较,德彪西新颖多样的反复音组合赋予了乐曲更丰富的意义与表现力。相对于单手的反复音弹奏,这种双手交替的反复音弹奏较难,这就在手指的灵活度上有更高的要求。
在反复音指法设计上,该曲的反复音指法设计有两类:一类是同音反复3次或3次以上的指法;第二类是左右手各谈两个反复音,最好用单指弹奏。这种指法的设计目的就是保证在弹奏这种反复音组合时,能达到均匀与富有颗粒性的效果。
同音重复在音乐作品中表现情况不同,风格不同,其轮指弹奏的方法要点也不同,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处于缓慢抒情的旋律中,表现情绪的保持,在这种情况下,重复音弹奏要求是清晰连贯的,弹奏手指尽可能地多在键盘上保留住,手指交替的时候要贴建,每一次指序的交替都要在琴键起来的过程中完成,每个弹奏完的手指朝着手心方向内收缩,也就是说手指的进行是纵向的进行。二是处于快速的跳音旋律中,表现语气的强调或肯定,处于这种情况时,轮指弹奏要富于颗粒性和弹性,根据乐句进行的方向来调整轮指进行时的手指走动方向BOB半岛,一般是把弹过的手指进行横向(即左右或右左)的移动,这种情况是与前者相对应的。